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82381734052700

当你决定参加某项体检或癌症筛查时,你确定你能从中获益吗?

医学的终极目标或许是彻底消灭疾病,但在当下,医学的任务只能是预防与控制疾病,尽力恢复人的健康。「预防胜于治疗」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对于癌症这种较为凶险的疾病来说,如果能在它于人体兴风作浪之前就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当然是最理想的治疗。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路的影响下,人们想到了用筛检的方法,希望能够在健康人群中提前发现处于临床前期的病人,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造福人群。

这种手段于十九世纪初发起,理论上这似乎是一种防控疾病的理想手段,但直至今日历经200余年的医学实践之后,人们却失望地发现,并非任何一种筛检都能使参与者获益,由于人群、疾病以及筛检试验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筛检措施并不必然地导致人群健康的改善,有些时候,甚至可能带来危害。

我们不妨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来说明草率地推广一项筛查可能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弊端。

作为一名儿外科医生,有时候在临床上会遇到一些已经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肿瘤患儿,这时,我也会想,如果有什么办法早期发现这些肿瘤,是不是就能挽救这些患儿的生命呢?

https://wx2.sinaimg.cn/large/002s9fuPly1gujh0kr0ymj60zk0np76v02.jpg

神母细胞瘤似乎就具备这样的筛查条件,一方面1岁前诊断者总体上治疗预后优于1岁以后诊断,另一方面筛查试验简单便宜。

1985年,日本医疗界率先开展了针对6个月婴儿的神母细胞瘤筛查,在最后确诊的337例婴儿中,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97%,而在没开展这项筛查之前,这个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仅为55%。97% VS 55%即使是外行似乎也能看出来这筛查的效果也太好了吧,这是不是就显著地提高了参与筛查的婴儿的健康水平呢?

获知这一令人兴奋的结果之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也计划跟风开展这一项目,但在相关机构有所作为之前,一位谨慎的澳大利亚的统计学专家重现分析了日本人的数据,结果意外发现,接受筛查与未接受筛查的婴儿存活率并无差异。

可这又如何解释前面97% VS 55%这样明显的差异呢?

原来,这其中有两个统计学的障眼法让日本医界坠入了五里云雾。

障眼法之一——病程长短偏倚(length bias)。

神母细胞瘤这一家族,各兄弟之间恶性程度差别很大,其中有些发展较慢,在婴儿没有表现出症状之前通过筛查被发现的,大都是这类。这样的肿瘤治疗效果当然很好,甚至有一部分可以不治而愈,而那些恶性度较高的,则一般生长较快,很快就会表现出症状,医生很容易通过体格检查就发现腹部有包块,这类神母细胞瘤往往预后就很差,而这部分恰恰就是难以通过筛查发现的病例——因为它们速度快得不给你机会。

所以,那337例通过筛查而获得确诊的神母细胞瘤,原本就是预后较好的那一类,甚至有一部分你不去筛查,那就根本不会发现这个病,有些本可以自行消失不治而愈的,岂不是平白无故地就多挨了一刀?

障眼法之二——领先时间偏倚(lead time bias)。

如果我们仅以5年生存率为评价指标,那么97% VS 55%似乎足以说服我们接受这项筛查有益的结论了,但如果我们不是以诊断该病的时间为计算起点,而是以婴儿的出生时间为起点,就会发现更早的诊断本身并不能使患儿活得更长,而仅仅是使他们带病生存的时间更长了。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障眼法,我们不妨做一个虚拟的思想试验:比如你在毫无症状的40岁时通过体检查出某种癌症,而后立刻开始积极治疗,在经受了种种治疗的考验煎熬之后,你活过了几年相对健康的岁月,而后在50岁时,死于癌症的复发。